天上飛著無人機,地上跑著大農機。農用無人機、衛星導航播種機等智慧農機在我州春季農業生產一線大顯身手,讓農業生產變得更輕松、更智能、更高效。日前,州農機推廣站站長吳耿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年我州春耕春播已進入尾聲,已播種各類農作物380萬畝,全州6.6萬臺(架)農機具投入春季農業生產,春耕春播機械化水平預計達到98%。
5月3日,在瑪納斯縣樂土驛鎮黑梁村的棉田里,村民王新旭正嫻熟地駕駛農機播種。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下,大型播種機沿著事先設定好的路線勻速前進,布設滴灌管,施肥、鋪膜、播種。
黑梁村土地流轉后,王新旭從農民轉變為農機手,為該村及周邊種植戶提供耕、種、收農事服務。今年,他新購置了一臺精量鋪膜播種機,能享受8000多元的國家農機購置補貼。
打開手機,指尖輕觸,王新旭指著農機作業軌跡圖對記者說:“今年春播,我投入了兩臺大型播種機,14天就完成了2800畝棉田的春播任務。”
瑪納斯縣農業農村局農機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光照介紹,2023年該縣計劃種植農作物98萬畝,已新增農機具1513臺(架),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
近年來,昌吉州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堅持以抓裝備強支撐、抓科技添動力、抓服務增效益、抓農時促豐收為工作主線,全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機耕機收機播水平達到100%,農業生產已進入機械化為主導的新時期。
春耕春播生產一線,農業科技引擎蓄滿動能。今年,昌吉州落實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907萬元,優先保障重要農產品生產、農業綠色發展和數字化發展所需機具,對購置衛星導航設備、智能施肥機、植保無人機做到應補盡補,新增衛星導航設備672套、總量達到4205臺。
如今在昌吉,衛星導航已應用于耕、種、管、收等環節,“傳統農業”進一步向“智慧農業”轉變。
“用衛星導航播種,1000米播行垂直誤差不超過3厘米,播幅連接行誤差不超過3厘米,土地利用率提高1%左右,大幅提升農機作業質量、作業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吳耿明介紹,截至目前,全州衛星導航播種作業面積達275萬畝,占已播種面積的72%。
時下,昌吉州190萬畝冬小麥陸續進入拔節期。“為全力保障夏糧生產,實現綠色增糧目標,我州無人機植保作業已廣泛應用于棉花、玉米、小麥、甜菜、打瓜等農作物生產領域。”吳耿明說,今年,全州新增農用無人機94架,總量達到922架,預計全年農用無人機植保作業面積超450萬畝次。
今春,昌吉州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累計召開13場現場觀摩會,大力推廣衛星導航、精細整地、精量播種、精準植保、高效施肥等精準作業成套組裝技術。
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程中,昌吉州深入實施機械強農行動,規范落實中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斷提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精準化、便利化水平。目前,全州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達到107個,農機從業人員達到7.7萬人,實現了從春種到夏管再到秋收的農機智能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記者 王薇)
來源:昌吉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