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新疆丨“戈壁灘”蝶變“米糧川”
一則喜訊傳遍天山南北——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23年新疆糧食總產423.84億斤,同比增加61.13億斤,增量居全國
第一!
在人們印象中,新疆多是黃沙遍野、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它是如何變成麥浪滾滾、稻花飄香“米糧川”的?
“連創總產增量、播種面積增量兩項全國第一的背后,是新疆扎扎實實提升糧食產能的不懈努力。”新疆農業農村廳黨組
成員、副廳長李晶說。
農業科技的加持,是新疆糧食增產的基礎。
“新疆糧食作物屢創高產紀錄,主要得益于良種良法的大面積推廣。”鋪開一張玉米種植地圖,新疆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和
農藥管理處處長湯義武向記者解釋,“以玉米為例,為了改變‘靠天收’的粗放管理,農業管理部門將全疆劃分為3個玉米種
植區域,即北疆春播玉米區、南疆春播玉米區、南疆復播玉米區。按照各地生態特征和種植結構,我們列出31個推薦品種和
15個示范品種。同時,圍繞抗倒伏、提高整齊度、防早衰3項關鍵技術組織科技力量開展攻關,并發布了‘玉米密植精準調控
高產技術方案’,將玉米畝收獲株數確定為7000~8000株。”
湯義武告訴記者,科學種植的效果非常明顯:2023年,全疆玉米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十萬畝方單產分別達1545.94
公斤、1427.66公斤、1300.67公斤、1117.4公斤,創全國大面積高產紀錄。
持續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是新疆糧食增產的關鍵。
在和田地區于田縣科克亞鄉闊勒吐克村,記者了解到:以前村里有100余畝撂荒耕地,由于是沙質土地,多年來沒人種。
2019年開始,通過整理土地、細作優化土壤,曾經的撂荒耕地“活”了。
“我們試種了紅薯,沒想到效益超出預想,于是后來又種上了玉米、小麥、恰瑪古,僅這塊地就讓村集體每年增收十三四
萬元。”該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唐亞軍說。
2023年,新疆通過撂荒地復墾等方式新增耕種面積100余萬畝,調整種植結構新增糧食種植面積300余萬畝。同時,還科
學引導糧食生產向伊犁河谷、準噶爾盆地、塔額盆地、焉耆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優勢產區集中。
水利設施的改善,是新疆糧食增產的重要保障。
奇臺縣大泉塔塔爾族鄉大泉湖村村民張孟偉正在田里忙碌。今年壓種冬小麥時,他采用了新的滴灌帶鋪設技術:“看,我
們以6行小麥為一組,一組內鋪設2條滴灌帶,并且在每組小麥之間空出了一個33厘米寬的交接行。”
“這種滴灌方式已經推廣,每畝節水在10%以上,畝均節約50立方米水,增產2%。”一旁的該縣農技推廣員王燕說,“水
利設施的完善,是節水的底氣!”
為緩解灌區農業的“卡脖子旱”問題,2023年,新疆安排資金97.5億元,重點支持喀什噶爾河、博斯騰湖等5個大型灌區
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并建設7個水利樞紐工程,推動近110萬畝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2023年,在全疆主要河流來水比去年同期偏少10%的背景下,水利部門加大統籌調度力度,累計實現農業灌溉供水568億
立方米,比2022年同期多灌14.11億立方米,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水支撐水保障。”新疆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艾斯卡
爾·吾休爾介紹。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新疆糧食增產的底氣所在。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八師一四三團農一連,改造后的高標準良田里,職工們實現了“手機種田”:土壤墑情儀時刻監測土
壤參數,遠程控制閥門實現自動啟閉,無人駕駛農機、飛機實現自動作業。
“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小麥單產提高5%以上、玉米單產提高20%以上,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增加30%~50%。”新疆
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張明義告訴記者,“2023年,新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35萬畝,全區(不含兵團)上
圖入庫的高標準農田達3966萬畝,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建設目標。”
“新疆已經成為可調出糧食量最大的產銷平衡省區,我們正著力推動新疆的糧食和農產品供給,從‘區內平衡、略有結余’
向‘區內結余、供給國家’轉變,讓‘中國碗’里裝上更多的‘新疆糧’!”李晶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