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農藥減量增效、構建“智能感知+全域聯動”的監測預警體系、智慧生物防控應用、農藥流通等
宋寶安院士:構建減量增效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就如何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提高統防統治效率,以及農資企業
在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方面的關鍵作用等話題接受記者采訪。
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對化肥農藥的減量增效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展望未來,農資企業在推動減量增效方
面,應當從哪些關鍵方面發力?
宋寶安:在農業綠色發展與“雙碳”目標深化推進的背景下,農資企業作為核心主體,正面臨新機遇與挑戰。為響應國家戰
略,農資企業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重構價值鏈,推動減量增效市場化。
打造綠色投入品新矩陣。農資企業應研發生物替代關鍵技術,如新靶標綠色農藥、新一代微生物菌劑、RNA生物農藥、基因
驅動技術等,攻克技術瓶頸,提升生物農藥和新型綠色農藥市場份額。同時,研發數字化產品,構建作物—土壤—氣候數據
庫,運用AI算法定制區域性肥料配方與科學用藥,推動產品向“精準型”迭代,滿足現代農業個性化需求。
構建“產品+技術+數據”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農資企業需推廣“移動式智能配肥站”,基于土壤數據和作物需肥規律,現
場生產個性化摻混肥,減氮10%~15%。開發“植保處方云平臺”,整合衛星遙感、無人機數據,生成地塊級施藥方案,直連
智能農機執行,提高施藥精準度。同時,開展“種肥藥機”一體化托管服務,倡議“減量20%不減產”,形成“技術增值”商
業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綠色發展。
推進綠色制造與循環利用。農資企業應優化低碳生產工藝,采用綠色化工與生物技術,降低能耗和廢水排放,打造零碳示范工廠,
引領行業環保發展。同時,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采用智能智造和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發高效酶催化技術和生物基催化技
術,生產生物炭基肥替代傳統復合肥,每噸秸稈減排二氧化碳1.8噸。構建“收儲—加工—應用”區域閉環模式,減少廢棄物排
放,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增值。
今年的一號文件再次強調了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的重要性。您認為,我們可以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進一步加強病
蟲害的監測預警能力,提高統防統治的效率和效果,以確保糧食生產的持續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宋寶安:我認為需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全面提
升植保能力。
構建“智能感知+全域聯動”的監測預警體系。例如構建人工智能驅動的多源數據融合平臺。具體來說,就是開展“天基遙感+低
空無人機+地面物聯網協同平臺”的建設,發射農業專用高光譜衛星,如“智慧植保1號”,重點捕捉作物早期病害光譜特征;在
糧食主產區每5000畝部署無人機巡田網格,搭載多光譜相機和AI邊緣計算模塊,實時識別蟲害熱點并生成施藥路徑;田間布設智
能蟲情測報燈、孢子捕捉儀和土壤傳感器,數據實時上傳至國家和地方大數據平臺。
創新和優化統防統治的“精準化+社會化”模式。在統防統治方面,建議研發和推廣智能裝備與精準作業系統。其中,無人化作
業集群是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同時還要創新社會化服務的體制機制。通過構建“滴滴式”統防統治平臺,開發全國性服務調度系
統,整合50萬家服務組織資源。農戶可以在線下單,由AI匹配最優服務商進行服務。政府將按作業面積給予平臺每單5元的補貼,
激勵更多服務組織參與進來,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綠色防控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通過在主要糧經作物主產區建設智能化繁育基地,利用機器視覺監測和大數據模型分析提高天敵
昆蟲繁育效率,并研發作物微生物互作調控系統,開發根際微生物組AI分析平臺為農田定制益生菌組合方案,有效控制土傳病害,
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拓展人工智能、低空技術應用場景”,無人機精準施藥、AI病蟲害監測等技術如何與綠色農藥結合,實
現減量增效?
宋寶安: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引下,我國植保事業正邁向“靶向精準用藥”的新階段。無人機、AI、大數據與高效施藥器械等數
字技術,與綠色農藥深度融合,共同構建起“精準感知—智能決策—綠色執行”的全鏈條減量增效體系。
要強化多技術協同。通過構建多源感知體系,利用高光譜衛星、無人機及地面物聯網等技術,實時捕捉作物病蟲害信息,生成全國
病蟲害時空數據庫。同時,構建智能決策體系,融合歷史數據、氣象預報與抗藥性監測,通過隨機森林算法預測最佳施藥窗口期,
并研發AI處方,使施藥次數減少,生物農藥占比顯著提升。
在器械與農藥適配方面要創新技術模式。研發無人機精準施藥系統,針對生物農藥易光解特性,開發防降解新劑型,提升葉面沉積
率。同時,研發高效地面施藥器械,搭載AI視覺識別模塊,實現僅對目標區域精準噴藥,藥液節約率高達60%。
要創新社會化服務與綠色價值轉化模式。構建全國性無人機植保服務網絡,讓農戶通過APP便捷下單,AI自動匹配最優服務商。同
時,保險公司基于AI監測數據推出“減藥保產險”,保障農民權益,提升服務質量。
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將有力推動我國植保事業的綠色發展,實現傳統化學農藥減量、生物農藥和綠色農藥利用率提高,為農業可
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湖北農科院劉曉艷:支持智慧生物防控關鍵技術隨著AI、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研究深入,農業生產中涌現出了一種全新的農業
防控模式——“綠色防控,智慧先行”。其中,智能蟲情測報系統與生物防控產品的融合應用將引領當前農業發展步入一個高效、
精準、綠色的新階段,有助于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農藥中心副主任
劉曉艷建議,應支持智慧生物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當前,我國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比較薄弱,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距較遠。同時,生物農藥的作用機制與常規化學農藥有很大差
異,對應用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以上問題,亟須開展面向不同區域、不同生態環境、不同作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控技術體
系研究,充分發揮生物農藥防治效用,促進降低成本。
劉曉艷表示,基于對精準生物防控技術的需求,打造智慧生物防控技術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措施。但要想真正實現生物防控的智慧
化,還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作物病蟲害預報預警系統與生物防控技術體系之間尚未建立直接聯系,缺少高質量的病蟲
害和相對應生物防控標準的數據庫。另一方面是智慧生物防控應用技術驗證場景缺乏,未形成與病蟲害精準識別和生物防控智能決
策相結合的應用示范基地,技術適配度低、應用落地難度較大。
發展智慧生物防控技術方案的兩點建議
為了解決生物防控技術推廣難的問題,快速打通智慧農業在生物防控領域相結合的堵點,探索形成區域性的整體解決方案,劉曉艷提
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是建議農業農村部建立智慧生物防控技術大數據平臺系統。立足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文明建設全局,在湖北建設國家級智慧生物防
控大數據應用中心,并納入十五五重大項目,利用湖北省優勢的生物防控新產品、新技術以及大數據支持系統,建立“智能病蟲害測
報管理系統+生物防控產品應用技術體系”,推動生物防控與人工智能與的融合。利用遙感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及物聯
網技術,開發針對病蟲害的智能識別算法與預測模型。通過多維度、高精度的遙感數據收集與分析,實現對病蟲害的早期預警與動態
監測,為制定科學、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數據支撐。構建集病蟲害生態監測、智能預警、精準防控策略生成與效果評估于一體的綜合
性平臺,全面賦能農業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是建議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制定智能化生物防控應用技術驗證場景支持政策。設立科技創新專項,開展智慧生物防控
評價系統研究,在全國布局智慧生物防控核心示范基地,針對不同生態區、不同作物,定制專用智慧生物防控技術方案,創建"場景驗
證+標準輸出"的新型生物防治應用模式;構建"智慧生物防控服務包"推廣體系,以點帶面,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標準化技術規程,促進
生物防控智慧應用的大面積推廣。提高重大病蟲害防控相應速度,實現農藥減量減施,將智慧生物防控作為“藏糧于技”戰略的關鍵
抓手,為農業提供可持續發展方案,保障農產品綠色安全。
楊恒俊:打擊問題農藥非法流通行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委書記楊恒俊提出,要打擊問題農藥非法流通行為,推動農業
生產綠色、健康發展。
農藥非法流通的三種表現形式
2024年6月以來,楊恒俊在走訪調研種田大戶時發現,農藥非法流通具體有三種表現形式。 捆綁種子強制售賣,致使問題農藥隱秘流
通。部分農資生產企業在未獲取農藥登記證的情況下,將問題農藥貼上“非賣品”標識,既不標注農藥名稱,也不注明成分等關鍵信
息,然后與種子強制搭配,捆綁銷售給各地農戶。該過程中農藥品質、用途等易被忽視,導致問題農藥隱秘流通,農戶一旦不當使用,
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民的收成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非法貼牌改裝問題農藥,通過農資電商平臺廣泛投放。不法分子依據客戶需求,對同一類問題農藥原料進行非法包裝處理,貼上相應
品牌標簽,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售賣,致使問題農藥在更大范圍內擴散。
農資行業從業人員勾連關鍵環節,構建制售問題農藥產業鏈。部分農資行業從業者憑借工作便利,通過化工銷售渠道大量購進農藥原
料,其中甚至包括禁限用農藥,隨后批量銷售給下游制假者,導致大量問題農藥流入市場,給糧食生產安全和群眾生命安全帶來巨大
隱患。
打擊農藥非法流通的四點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楊恒俊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健全追溯體系。構建問題農藥全過程可追溯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需建立完善的生產許可、產品質量檢驗、市場準入
退出及召回、監督抽查等管理制度,明確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的責任與義務,保證每一個操作環節都有章可循、可查可控。
二是強化平臺治理。加強對電商平臺的監管力度,制定嚴格的準入門檻和技術標準,強化對網上經營者的身份認證審核工作,確保其
經營活動合法合規。
三是加大打擊力度。針對問題農藥犯罪案件頻發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從嚴從重懲處犯罪行為,營造高壓態
勢,震懾犯罪分子。
四是深化宣傳力度。通過以案說案,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全面鋪開農藥知識科普宣傳工作,增強農戶對農藥安全使用的認知,從
源頭上減少問題農藥的使用,推動農業生產綠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