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尉犁縣看新疆百萬畝棉田的科技化突圍
4月的天山南北,廣袤的棉田里奏響機械化春耕交響曲。在尉犁縣墩闊坦鄉,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智能播種機正以每天500
畝的速度推進作業,其播種精度可達厘米級。這個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產棉大縣,如今已成為新疆農業現代化轉型的縮影。據自
治區農業農村廳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15日,全疆棉花播種面積突破1200萬畝,其中南疆進度達75%,北疆達48%,智能農
機使用率較去年同期提升20個百分點,標志著新疆棉花產業正式邁入"北斗導航+數字農業"新階段。
技術革新:從地區實踐到全疆范式
在尉犁縣瓊庫勒村的棉田里,12臺深藍色智能播種機組成的編隊正進行協同作業。這些裝備毫米波雷達和5G模塊的農機,
不僅能實現±2厘米的播種精度,還能通過物聯網平臺實時監測200公里外的準噶爾盆地棉田墑情。"我們在喀什、阿克蘇等10
個主產棉區布設了1500套田間傳感器,構建起覆蓋全疆的棉花種植數字地圖。"新疆農業大數據中心主任李志剛介紹。
這種技術變革正在重塑傳統耕作模式。尉犁縣種植戶孟凡偉的千畝棉田,通過智能系統將畝均用種量從5.2公斤優化至4.5
公斤,出苗率卻提升7個百分點。自治區農機局數據顯示,全疆已投入4.2萬臺智能農機,北斗導航覆蓋率從2020年的32%躍
升至2025年的81%,僅播種環節每年可節約生產成本9.3億元。
服務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生態圈
從尉犁縣"縣鄉村三級技術專班"到全疆范圍的"農機云調度",新疆正構建起立體化服務體系。在昌吉州農機調度中心,大
屏上實時跳動著北疆87個產棉縣的播種數據,200支專家團隊通過"云端會診+現場指導"模式,已解決播種深度不均、滴灌帶
偏移等技術難題1800余例。
全疆已建成237個智慧農機合作社,提供從播種到采收的全周期托管服務。在沙灣市,棉農可以通過手機APP下單,3小時
內就有專業團隊帶著檢測設備上門服務。這種"滴滴式"農機服務模式,使北疆棉田托管面積較三年前增長3倍,每畝管理成本下
降40%。
產業升級:科技賦能全產業鏈
智慧春耕的漣漪效應正延伸至整個棉花產業鏈。在尉犁縣農業產業園,棉種包衣生產線通過物聯網與田間數據聯動,實現
"一田一配方"精準加工;在阿克蘇紡織工業城,企業依據播種時生成的棉田數字檔案,提前鎖定優質長絨棉資源。
自治區發改委數據顯示,2025年全疆棉花機采率預計達95%,較2020年提升23個百分點。在石河子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
無人化棉田里,智能灌溉系統根據氣象數據自動調節水量,植保無人機集群每天可完成10萬畝作業。"從播種到加工,每個環
節的數字化改造可使每噸皮棉增值800元。"新疆棉花產業聯盟秘書長王雪梅指出。
綠色轉型:沙漠邊緣的生態答卷
科技賦能不僅提升效率,更重塑著新疆棉業的生態底色。在尉犁縣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智能播種機同步完成可降解地膜
鋪設,較傳統PE地膜減少土壤污染92%;在瑪納斯河流域,水肥一體化系統使棉田節水效率提升35%。全疆已建成430萬畝智
慧節水棉田,年節水量相當于20個天池水庫。
全疆范圍都正推動棉花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2025年全疆優質棉占比將提升至78%,建成20個數字農業示范基
地。隨著最后一批棉種在伊犁河谷落地,這場始于尉犁縣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書寫著現代農業的新篇
章。
文章來源:棉花產業聯盟CCIA